人物介绍
崔丹丹,1985年出生,本科学历,硕士学位,2006年考入永城法院工作,先后担任审管办副主任、民三庭副庭长、执行局副局长、新桥法庭庭长等职务,现为芒山人民法庭负责人。被评为省法院先进个人、商丘市十大调解能手、办案标兵等,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。
作为一名扎根基层二十载的法官,崔丹丹始终坚信“小案连民心,枝叶总关情”,以办案的具体成效推进多元解纷、化解社会矛盾,努力把司法为民的好事、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,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足、幸福感更持续、安全感更有保障。
初心如磐:在“案山卷海”中守护公平正义的灯塔
“案多人少”是基层法院的常态,2024年,崔丹丹个人承办案件1047起,审结995件,结案率95.03%,平均结案时间26.64天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无数个深夜伏案的背影,是电话调解到沙哑的嗓音,更是群众对“最后一道防线”的殷切期盼。
有人问她:“这么拼,图什么?”她的答案很简单——“初心”。这份初心,是穿上法袍时“为人民司法”的誓言,是面对弱势群体时“将心比心”的同理心,更是与不法行为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。
在一起农民工讨薪案中,企业负责人态度强硬,甚至扬言“耗到底”。但当崔丹丹带着团队连续一周梳理数百份工资单,逐条核对证据,最终在庭审中还原真相时,那位农民工兄弟红着眼眶说:“法官,您让我信了‘公道自在人心’!”那一刻,我更加明白:法官办的不仅是案子,更是别人的人生。
匠心办案:用“三心”化解千家万户的“千千结”
基层案件看似“小”,却直接关系群众的幸福感。崔丹丹的工作法则是:耐心倾听、细心研判、爱心调解。
在芒山人民法庭,70%的案件是家长里短的纠纷。面对这些“小案”,崔丹丹常常问自己:“如果我是当事人,我希望法官怎么做?”
去年夏天在办理刘某玉米地受损纠纷案中,面对因抢收药材导致耕地塌陷、玉米损毁的邻里矛盾,她精准锁定“受损面积核算”核心症结,顶着酷暑组织当事人、村支书、民警深入田间联合勘验。泥泞中逐寸测量土地塌陷深度,烈日下精确计算玉米倒伏数量,浸透制服的汗水折射出严谨务实作风。她采取“现场释法+实地调解”工作法,将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语言,在丈量土地过程中消解双方对立情绪。最终促成“1600元当场赔付+1.15亩耕地限期复垦”的调解方案,并通过司法确认程序保障执行,实现法律效果与生态修复双赢。
面对复杂案件,更需要“抽丝剥茧”的细心。一起原配起诉第三者返还300万元赠与财产的纠纷,证据材料上千页。她带着团队连续加班20天,将银行流水、房产记录制成表格,逐项比对,最终促成调解。当事人感叹:“法官的细致,让我们心服口服!”
聚力创新:以“多元解纷”激活基层善治的“一池春水”
单打独斗办不好案,基层法庭必须“攥指成拳”。在芒山人民法庭,我们探索出“三层调解机制”。
一是庭前筛案:专人送达时筛选有调解可能的案件,15%案件当场化解;
二是庭中攻坚:法官助理、书记员联动,25%案件通过多次沟通达成协议;
三是庭后兜底:判决前最后一刻仍不放弃调解。全年调解率42.34%,服判息诉率提升至97.89%。
不仅如此,芒山人民法庭更将司法触角延伸到诉前。去年,薛湖镇某村庄两户村民因宅基地闹得剑拔弩张。崔丹丹联合镇政府、司法所、村委召开“圆桌会议”,从《土地管理法》讲到“六尺巷”典故,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。这种“多方联动、源头解纷”的模式,让法庭下半年收案量比上半年收案量下降10%。
针对辖区特点,崔丹丹还制定“一镇一策”,梳理各个乡镇案件情况,具体到每个村组,并将数据分析推送各乡镇领导,多元解纷更高效精细。
芒山镇旅游资源丰富,中小微企业较多,因此合同纠纷较多,崔丹丹带领团队定期送法进企业,庙会直播普法,为企业定制“法律体检”;条河镇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,因此土地纠纷较多,崔丹丹带领团队开展法官进网格,在田间地头开展“巡回法庭”,化解土地纠纷;薛湖镇人口较多,因此邻里纠纷较多,崔丹丹带领团队定期培训“乡贤调解队”,用乡音乡情融化邻里坚冰……
基层法官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但正是这些“小案”的累积,筑起了群众心中“公平正义”的长城。2024年,芒山人民法庭收案量下降、调解率上升,全年无一起信访案件,但崔丹丹深知,与群众的期待相比,仍需努力。
“我将继续以‘如我在诉’的情怀,办好每一起‘小案’,以‘敢闯敢试’的担当,探索多元解纷新路径,以‘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’的信念,用微薄之力扛起正义的旗帜,让法治的温度传递到法庭辖区的每一个角落!”崔丹丹说。